“書香鐵建”女職工讀書征文優秀作品之六
編者按:為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持續推進家庭文明建設,促進女職工素質提升,凝聚崗位建功巾幗力量,集團公司工會女工委組織開展了以“書香鐵建·一起向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屆“書香鐵建”女職工讀書活動。
各基層女工委積極響應,精心組織,廣大女職工踴躍參加,經過基層篩選上報105篇作品,經集團公司工會女工委組織評委會分類評比,評選出優秀讀書征文30篇,優秀家書征文35篇,即日起在集團公司網站陸續推出。
希望各單位繼續組織好女職工讀書活動,引導鼓勵廣大女職工持續多讀書、讀好書,引領書香中國、書香鐵建、書香家庭之風尚,從閱讀中增長智慧、感悟幸福、提升素質、勇毅前行,為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幸福家庭貢獻巾幗力量,書寫更加精彩美好的人生華章。
閱書 讀己 寫生活
二公司西安空工大項目部 孫博文
早在2012年11月“第五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朱永新老師就做了《教育,從家庭開始》的演講。我看了這個演講,知道了朱永新老師。他的演講分為三個主題:第一,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第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第三,閱讀是最容易忽視的事情。在這次演講中他就提到了他的新書《我的閱讀觀》。我被他的演講感染,當時就買了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朱永新老師對閱讀的全面闡述,讓我獲益匪淺。他站在全民教育的高度,對閱讀進行了分析,全書分為五部分:
一、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對于每一個個體,精神的成長都需要重復祖先的故事,人類幾千年偉大的思想和智慧都在偉大的著作里。當你不讀它的時候,著作就是廢紙;只有你讀它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擁有它。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它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閱讀不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和品位。
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不是個體行為,閱讀和民族是有關系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包括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要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這些價值體系從哪里來?從閱讀中來。當一個民族擁有共同思想和財富的時候,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價值。
“書香三八”組委會正在一步步的踐行朱永新老師的閱讀觀,已經連續舉辦十屆讀書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女性愛上閱讀,通過女性閱讀引導孩子和家庭愛上閱讀。
三、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沒有真正的教育。
學校教育并不僅僅是學習教科書、教輔資料。這些教材、教輔并不是閱讀所提倡的真正意義上的書,朱老師提倡的書就是老師、家長眼中的閑書,具有人文價值和情感溫度的優秀讀物。如果一個學校永遠只是重視成績,不重視閱讀,就不是好學校。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學??梢允裁炊紱]有,只要有了為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的書,那就是學校?!睂W校有了書,孩子愛上閱讀,心理就有了陽光,就有了成長的空間。
四、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在書中,朱永新老師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空間,提到了書香城市。這點,我也是深有感觸,我生活的城市西安,作為有文化底蘊的古都、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在提倡全民閱讀,打造書香城市方面做得很好:建于1955年的老書店--鐘樓書店,居于鬧市中心,是許多老西安人的記憶;城南的曲江書城,和賈平凹工作室一路之隔,早已成為曲江的名片;城北鳳城二路的藍海風曼港,有全長240米、層高18米的百米書墻,藏書量高達35萬冊,是目前國內最大最美的書墻;蔦屋書店,位于西安高新區,號稱全球最美書店;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在自己的家鄉西安自然也開了不少書店……西安的美麗,離不開書店的點綴,離不開書香的沁潤。
五、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作者在書的最后,語重心長地告訴讀者,要一起讀書,通過共同閱讀來繼承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乃至整個社會,通過書寫交流,彼此理解從而加深認同。作者的倡導,是一種文化上的努力目標。
朱永新老師的閱讀觀,我是完全認同的。
回想自己這么多年來,從沒有離開閱讀,我愛書,是與生俱來的。從識字起,就想方設法地去找書讀。小時候最愛看的當屬小人書了,巴掌大的書,有精美的圖畫,配有簡潔的文字。對書的癡迷、熱切、期盼,是我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我愛讀書的習慣,源于父親。父親作為60年代村里的第一批高中生,也愛讀書。我的童年,是在不通電的西北農村度過,冬天極度無趣,父親常常會借來成摞的書,分給我們姐弟三人,葉永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情節現在還記得,他老人家所幻想的,都已經變成了現實。我們趴在熱炕頭上靜靜地看書,母親就在灶臺上忙碌,飯做好了,一遍一遍地喊我們吃飯,嘆息著、嘮叨著:“這父子們,看書能看飽啊,就別吃飯了?!?/p>
好在那時的學業都是自由的、松散的,老師不大管,父母也從不過問,現在想來那是童年時代留下的一筆財富,也是物質匱乏時代艱辛生活里的甜蜜與幸福。
童年的讀書熱情點燃了我追逐夢想的光芒,也從文學作品中獲取精神力量,懂得了堅守善良的普世意義。是父親給我們帶回的那一摞摞書,熏陶和感染了我們,帶給我們精神的啟蒙,開啟了我們看世界的夢想。
幾十年來,我從沒有間斷過閱讀,從國內到國外,從古典到當代,從小說到散文,我一直在汲取書中的營養,讀書就是為了探尋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是了解世界最便捷的窗口。
讀書不是立竿見影地帶給人金錢和財富的能力,而是一種修養的自我完善,人格力量的提升,可以讓人走向內心的平和。生活遇到困難的時候,成人的世界沒有老師給你正確的答案,最好的答案就在書中,讀書、思考,就是自我答疑解惑。
讀書,讓我勇于嘗試,理性面對挫折,讓我成為一個堅強、有溫度、有樂趣、會思考的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積累,生活的感觸讓我有了表達的欲望。太多積郁于心的情感,需要我用文字去表達——雖然這只是心中那個“小我”的歡喜哀愁,“小我”的內心感受,但我一樣可以去表達,我開始了業余寫作。
寫作是我讀書的意外收獲,是我對生命的交代,不讓自己度過的光陰留下記憶的空白。一個人的時候,在鍵盤的敲擊聲中,生活的故事歷歷在目,文字在自然而然中就開始流瀉于“筆端”。
史鐵生在他的《務虛筆記》中說:“寫作就是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輕輕地抹去,讓過去和未來沉沉的存在,肩上和心里感到它們的重量,現在才能存在,才能往來于過去和未來,成為夢想?!?/p>
2000年,我從《教育時報》領到第一筆稿費至今,我的文學情懷就一直在路上,這份堅持,成了我生活的快樂,也讓我加入“作協”,多了一重身份。
喧囂的世界里,對文字的執著,代替了我對物質的欲望,獨守一份心靈的清凈。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我的步履不再匆匆,更多的是從容與沉思,讀書、寫作,讓我多了一些對生活的思索、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悲憫,也讓我充實、讓我靈秀,讓我的生命不那么輕飄飄地流逝。
朱永新老師的閱讀觀,在影響我,也影響了更多的讀者,讓我們一起愛上閱讀,拓展生命的寬度,尋找精神的凈土。
閱讀伴我行
濟陽黃河橋公司 高莎莎
閱讀給我的感覺,就像一杯綠茶,初嘗苦澀,像鋒利的草葉在舌頭上劃出一道道劃痕,但隨著茶水在味蕾處炸開,那種回味的甘甜讓人欲罷不能。
出生于80年代末的人,并沒有學習上的領路人,所以最初接觸的讀本是小學語文課本了,相比較數學和品德等課本,我對語文課本是偏愛的,我喜歡“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感覺這就是在寫我所生長的環境,村莊綠樹環抱,雖然沒有山,但是綠樹中夾雜幾個小小的池塘,景色也是十分的美麗,感覺自己就是生活在畫中的古人。也喜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鄉愁,小時候特別崇拜那些游子,行萬里路,學百家言,幻想自己也是會有鄉愁的游子。后來開始讀故事,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不出意外的我在課桌上刻了個“早”字,從魯迅先生的求學時光中,感受到許多有趣的事情,也了解到了學習的不易。讀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生活的辛酸,真的想鉆進故事里,幫助那個小女孩度過難關,同時也慶幸自己生活在美好的時代。
到了中學時代,開始風靡四大名著,不管看得懂還是看不懂,都要去看,較于男孩子喜歡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我只能選擇喜歡《紅樓夢》,讀紅樓,由一開始的選擇喜歡,到后來的愛不釋手,到現在已經讀了好幾遍,初讀紅樓,喜歡里面熱熱鬧鬧的場景,林黛玉進賈府,賈寶玉挨打,寶釵撲蝶,劉姥姥進大觀園,元春省親,大觀園詩詞會等等,生活好熱鬧。再讀紅樓,對熱熱的場景則感到了淡淡憂傷,林黛玉寄人籬下的唯唯諾諾,賈寶玉的放浪行為,劉姥姥打秋風時的尷尬,元春省親賈家的等待,抄檢大觀園的凄慘。三讀紅樓時則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繁華喧囂下,暗流涌動,賈母點戲南柯一夢,賈家財政虧空,政治勢力落寞,一件一件的事情鋪墊了賈家悲慘的結局。越讀越佩服曹老先生的文筆,只可惜后四十回的丟失,無法閱讀原稿,但高鶚先生的續寫也十分引人入勝。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面也越來越廣,中外古典名著,大都拿來閱讀一番,每本書都印象深刻,當然由于對文科的偏愛,我不可避免的偏科了,致使在學習上也有些落后,直到現在仍然很后悔這件事情,想著如果有重來的機會,自己一定會努力學好吧,嗯,可是也就只是想想了,哈哈。后來上大學后特別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也小小的研究了一下,寫了幾篇小文章發表在???,現在想想也有些小驕傲。
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工作已經將近有十年的時間了,從事的工作雖然與閱讀沒有絲毫關聯,但是我一直沒有放棄閱讀的習慣,“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覺得閱讀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在紛擾中能獨守一片心靈的凈土,讓我在嘈雜煩亂里能堅守自己的初心,讓我在“無人慎獨,各取其利”的風氣里恪守自己的做人底線、遵守工作紀律。閱讀,是我堅持時間最久的一件事情,它見證了我從學生到“打工人”的角色轉變,也參與了我這一路走來,從一個懵懂少年到二胎媽媽的身份蛻變。一方面,廣泛閱讀讓我變得理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加長遠,不被眼前的事情遮蔽了雙眼,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另一方面,閱讀讓我變得更加感性,能夠在細微里感知到幸福,譬如,與先生初相識時,兩個人一起為了未來的美好生活打拼,我總是能想起舒婷的那首《致橡樹》:“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瓙?,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币黄饖^斗的辛苦和勞累都是幸福的模樣?,F在的我一邊上班一邊又要照顧八個月大的二寶,在中途回家喂奶的時候,路旁郁郁蔥蔥的樹林總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徐志摩先生寫的那首《再別康橋》里的經典詩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焙纹涿涝?!
閱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讓我們感知幸福的能力變強,畢淑敏在《提醒幸?!防镎f到:“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候需要提醒”,我想我已經學會了感知幸福。越讀書,越能深切體會到女性在參與社會分工里的重要作用,從而肯定自己的自我價值。新時代的女性,代表著不服輸,不依賴,不盲從,巾幗新力量,從來不是信口開河,也絕非隨口一說。
時光的沉淀,讓我感受到了閱讀學習帶來的益處,從寶寶出生起便想著寶寶可以養成學習讀書的好習慣,于是給寶寶買了很多讀物,希望寶寶能夠廣泛閱讀,認知這個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內心充滿陽光,很好的適應這個世界,會有一點點小可能去改變他所生活的世界,至于我偏科的科目就交給脾氣不錯的先生了。
人生百味鐵路情
路橋建設公司 劉毅
自從送走了那日日夜夜下個沒完的雨后,我愈發懷念起家鄉的那道名菜“涼拌折耳根”來。貴州多山,正如西南大儒鄭珍所言“曾盤崔嵬,蹙地隱天,草木云煙,郁郁蒼蒼,綿數百里,莫測所蘊積?!辟F州為喀斯特地貌,不適耕種,先人只能在深山中尋找可吃的食物,于是便有了這道本地人極愛,大部分外地人卻“享受”不得的名菜。
若非填不飽肚子,誰愿意踏遍山林尋找野菜呢?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它的味道就和它的名字一樣,就是有股很濃烈的魚腥氣味、不耐久聞,微微帶一點苦澀,但習慣了其味道的貴州人往往能從中品出幾分甘美。貴州封閉的大山阻隔了祖輩的腳步,卻也鑄就了貴州人果敢倔強、努力向上的性格。在“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大山中求得食物的飽足,渺小如折耳根也寄托了先人骨子中的執著——質樸踏實,堅定滿足。
我想我算是一個標準的貴州人,簡單,堅韌,知足。2007年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2008年與愛人登記結婚,婚禮就在吐庫二線紫泥泉制梁場工地簡單舉行。還記得那天,陽光正好,天地間是蒼茫的戈壁和挺立的胡楊,入耳是制梁振動器的轟鳴和同事的歡笑,紅彤彤的喜字是大漠上最美的色彩,一張木板床、一張桌子、一個布衣柜就是新房。似乎有些簡陋,可是,我覺得那是最幸福的婚禮,因為從此這世間多了一個平凡的鐵建小家,一雙為了鐵建事業而奮斗的有情人。
不知為何,我喜歡生命中那份猶如折耳根一般的滋味,或許是那份豐厚的底蘊,亦或許是回甘的滿足。
回首過往,我們走過祖國美好的山川河流,走過一個又一個城市,曾被狂沙染滿衣襟,曾遇暴雨淋得狼狽,曾晝夜奮戰,曾暗夜思家……
天山腳下,從遠古就已佇立的雪山,坐落在遠離塵世的大地上,開出一朵歲月深處的雪蓮。天山之巔的雪光靜靜聆聽,我和他曾經一起奮戰過蘭新鐵路上,疾馳而過的火車長鳴,綿長的鐵路線,悠然伸展,它們記下了鐵建人金戈鐵馬的號角,同樣記住了我們一路上的喜悅與艱辛。
中原大地,在遺落的時光中,魏惠王曾開鑿鴻溝,興修水利,成就了一代帝都的根基。古都開封,天高云淡,歌舞翩躚,白色的電力列車劈開晨光連接雙城,昔日古城舊貌換新顏,如一陣來自故鄉的風,吹走了流浪的鄉愁,吹走了無數個夜晚為父母、孩子落下的那滴思鄉淚。
時至今日,我在路橋公司工作已經十六年。在這十幾年里,有“煙雨江南,荷花香里戰長夜”的詩情畫意,也有“長河落日,陌上狂沙映孤煙”的艱辛奮戰,這十幾年,如一道潑墨寫意,記錄下一群人的青春歲月,也記錄下祖國鐵路事業騰飛的篇章……
盡管我們在歲月的風中容顏漸老,盡管我們未能享受與家人朝夕相伴,卻親眼見證了祖國繁榮昌盛的至偉豐功,感謝,感恩,這份事業給了我們這么多的幸福與滿足!
人生有味是清歡,奈何軟語故夢來。一路走來,幸福有之,艱辛有之,遺憾亦有之。
兒子出生在2011年年底,年初我被緊急抽調到哈密制梁場,懷孕三四個月的我孕吐厲害,每天幾乎吃不進什么東西,每天要處理辦公室日常事務,又要管四五百人的吃喝,在百里風區風季來臨時,孕期胎兒缺氧,考慮到工地驅車到最近的醫院都要四個多小時,以及未完成的工作任務,我咬牙硬挺了下來……
2014年11月,孩子反復發燒生病2個月后疑似敗血癥入院,父母徹夜照顧孩子,不眠不休,時值橋梁認證的緊要關頭,工作忙碌的我依然未能回家看望,只能在夜色中獨自擔憂。我不知道孩子住院的那段日子,夜晚發著40度高燒的他會在睡夢中呢喃著喊媽媽,我不知道曲背腰躬、步履蹣跚的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我只知道,他們總是笑著和我視頻,說放心工作,孩子沒事,沒事……
就這樣,孩子漸漸長大了。終于,2019年孩子一年級暑假期間和外婆從千里之外來探親了。那個七月我感覺特別的充實,母親孩子都在身邊,十幾天團聚的時光好珍貴、好幸福!可是就在那個夏天,孩子外出散步時滑倒摔斷了胳膊,那一刻,孩子一定很疼吧,但他咬住嘴唇不哭不鬧,只是黑白分明的眸中含著清泉般的淚,對著我這個愧疚的母親說——“媽媽,不哭!”
那一刻,望著那個年僅7歲的娃娃慘白的臉,忍著劇痛還像小男子漢一樣地安慰我,我心如刀絞、百味雜陳,居然更多的是欣慰!也許,這就是我們鐵建人的孩子,像父輩一樣的勇敢堅韌,他們從小聽著鐵建人的故事長大,小小年紀就認識了胡楊與風沙,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成熟,只是這種不符合年齡的成熟也讓人感到心疼,因為他們少了太多父母呵護身邊的機會!
是啊,人生百味,就像那道折耳根,很多人享受不了其中滋味,也有很多人割舍不下其中滋味。這不正像我們每一位鐵建人嗎?也曾披星戴月,徹夜奮戰,也曾驚鴻一路,揮灑汗水,一路行來,一切似乎都化為風過后的淡淡余香,唯有那份滿足與幸福常駐心頭。
最近,總是想起那道折耳根,想起它獨有的滋味。
兒時的春天,常和母親到郊外去挖折耳根。彼時山野依然沉寂,唯有折耳根在一片枯黃中泛出星星點點的春意。在泥土中抽出一根根雪白細嫩的折耳根,回家清洗涼拌,不需過多的步驟,這地地道道的家鄉菜便上桌了。折耳根味道微帶苦澀,但習慣了其味道的我們往往能從中品出幾分甘美。
我想,如果有時間,我一定會帶著兒子去挖一次折耳根。
開卷有益-《我的閱讀觀》讀后感
城軌公司蘇州6號線項目部 劉潔
向來喜歡讀書,不拘什么題材,每次打開書,就有一種到別人的思想世界看看的感覺,更甚者像是回溯了解了別人的成長史,捧著書,就像捧著一截歷史、一段人生。直到讀到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閱讀觀》,豁然開朗,加深了我對閱讀的理解,大幅度提升了閱讀的境界。
對于書中“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等觀點深有體悟。羅振宇幾年前曾經組織一次有獎答題活動,其中有一道題,大概意思是“應該出國發展還是留在國內發展”,當時好多人都栽在這道題上,很多人選擇了去國外,后羅振宇解釋說,目前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樣規模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將來最好的選擇是留在國內,會有更多更好的機會。多年過去了,果不其然,中國大跨步的向前進,良好的國民素質和整體國力的提升,讓中國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外國人紛紛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各種影視作品為代表的文化輸出也越來越多,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朱永新老師的《我的閱讀觀》入木三分,其中有幾句話更是讓我有醍醐灌頂,“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有智慧;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我們一定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閱讀一定可以幫助我們更近我們的理想;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欣賞無限美景,體驗精彩人生?!边@正是我們讀書的意義。
《我的閱讀觀》更多的是從宏觀上讓我更深刻的感受閱讀的意義,而我自己的閱讀觀也是隨著讀書的積累多次進化,一開始是為了“學知識”,現在更多的是為了“靜心”。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是貪多貪全,隨著閱讀的積累,現在已經可以篩選其中的內容和意義,明白哪怕是一句話、一個故事,只要是對自己有所啟發,都是不錯的收獲。買了書卻不能從頭看到尾,也不再感到愧疚。工作和生活,有時不如意,一位長者開導說,你就看書,無論什么書,打開就開始看,能去浮躁能靜心,心靜才能思考,才能著眼當下,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當我真的翻開書,心就真的慢慢靜下來了,而后,我無論去哪里,最重的行李大概就是書,也許沒有時間翻看,帶著都能心安。
殊途同歸,當疫情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當部分人只能在家工作的時候,無論我們情愿與否,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很多人心理的不適。先開始,大家還能在短視頻等即時滿足工具中暫時棲息,但隨著疫情影響的加深,這些看時覺得自己是學到了道理過后卻很快忘記的工具,已經不能安撫空虛和心理不適,很多人便將目光轉向了讀書,拿起已積灰的書籍,開始利用大塊的時間讀書,甚至有人打開了大部頭的書。在書中,見識更多的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人生,用思想看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丈量腳步到不了的地方,得到不同的感悟,讀書真正滿足了精神上的空虛和饑餓,慢慢沉靜下來,享受靈魂深處的愉悅。書籍,不愧被稱之為“心靈解藥”,因為可以解惑、可以療傷,可以安撫心靈、驅趕迷茫,驅除浮躁,對抗平庸,擊敗抑郁,讓人們不會囿于因疫情不能出門的煩惱、不會困于生活的雞毛蒜皮,也不會沉陷于一時的人生低谷。
讀書多了,自己經歷了一場蛻變,不再那么容易消極悲觀、郁郁寡歡,也不再輕易的困在自己的情緒里,逐漸學會了思考、心態也更平和、面對人生煩惱也更能靜心思考,相信所有讀過的書都會漸漸沉淀、滋養靈魂。
朱永新老師的《我的閱讀觀》讓我的閱讀觀也不斷迭代,從宏觀到個人,從“有目的的學知識”到“心靈解藥”,讀書“潤物靜無聲”的讓我們變的“說話有德、做事有余、出言有尺、嬉鬧有度”,終歸一點,“開卷有益”。
讀《人生海?!酚懈?/span>
東來地產公司西安項目部 田園
“沒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合上書頁,看著窗外,思緒里不斷回味著書中的片段,總想寫點什么,卻無從下手,只能看著河面的燈光撲閃著,正如此刻紛飛的想法。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之一,初夏微涼,沒有初春的乍寒,也不似仲夏的暑熱,微風徐徐,沁人心脾,一切都是那么的愜意。恰逢小滿節氣,今日網上刷屏的詩完美的詮釋了這一天:
花未全開月未圓
半山微醉盡余歡
何須多慮盈虧事
終歸小滿勝萬全
想起書中令人揪心的種種情節,每次秘密都要呼之欲出的關鍵時刻,總是陰差陽錯地、完美地岔開了,正是因為這些“巧妙”的岔開,后續更加精彩的故事得以繼續呈現。在書中特定的歷史年代里,“我”、爺爺、父親、小瞎子、老保長、亦或是林阿姨,在遭遇了接二連三的打擊后,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所謂的污點與缺陷,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與苦難做掙扎,用內心的熱愛試圖去和命運和解。
稻盛和夫曾說了一句很有哲思的話:人生的意義,大致就是讓你的心志在自己死去時,要比出生時更加完善。簡而言之,人生海海,世人浮沉,不過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心志,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性罷了。如果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工作與生活的瑣碎交織的每一天,時而讓人緊張,時而焦慮與煩惱,時而又會暴躁的無所適從,甚至也會給眼前的自己打上個問號。難道這就是二十多年前我想成為的自己嗎?難道當年的我真的會喜歡現在的自己嗎?我終于成了長大后的樣子,可惜,卻不是曾經我想成為的自己……
而正是這本書,仿佛讓迷路的我突然看清了方向,帶來了心態上的轉變。雖說書中故事情節有些夸張,最終呈現給讀者的表達一定也帶著作者的修飾,但藝術來源于生活。主人公歷經艱辛,熬過重重苦難的意志,堅韌和努力生活的態度,帶著治愈而來的力量,將當下的抱怨和不滿慢慢融化,珍惜和感激所擁有的一切。
閱讀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哪怕有幾處甚至讓我看的落下眼淚,但是卻給我一些啟發。文中有一處我印象很深刻。老巫頭說:“為什么驚蟄不能動土?因為驚蟄是蛇蟲百豸蘇醒的節氣,地里土里都窠著各種幼蟲胎卵,嬌氣得很,動了土就要了它們的命了。哪怕害蟲也是性命,要讓它們投胎活一世,不能叫它們投不了胎,死在胎盤里,這是做人的起碼?!边@本書用蔣正南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是一本值得回看的書。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是形容人生復雜多變又不止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叭松:?,我們像海灘上的兩粒沙子一樣相遇?!焙迷诹职⒁探K究找到了瘋了的上校,余下的后半生,于林阿姨而言,既是愛,也是救贖。人生海海,苦難總會過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現實里的深情和善良讓人感動不已,讀到上校離開的那一段,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個閃著金光的人呀……
幸而時間也有它的仁慈,所有苦痛悲傷在漫長的時間里,終究逐漸得以治愈。董卿在閱讀此書后說,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我讀完《人生海?!返母惺?,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海海,時間終將讓一切和解”。
很慶幸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和平時代,豐衣足食,可以看到每一天升起太陽,燈火閑坐,家人可親。生活不會一直一帆風順,“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鄙喜?,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人生海海,山有頂峰,海有彼岸,余味雖苦,終有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