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鐵建”女職工讀書活動優秀作品之一
編者按:為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持續推進家庭文明建設,促進女職工素質提升,凝聚崗位建功巾幗力量,集團公司工會女工委組織開展了以“書香鐵建·一起向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屆“書香鐵建”女職工讀書活動。
各基層女工委積極響應,精心組織,廣大女職工踴躍參加,經過基層篩選上報105篇作品,經集團公司工會女工委組織評委會分類評比,評選出優秀讀書征文30篇,優秀家書征文35篇,即日起在集團公司網站陸續推出。
希望各單位繼續組織好女職工讀書活動,引導鼓勵廣大女職工持續多讀書、讀好書,引領書香中國、書香鐵建、書香家庭之風尚,從閱讀中增長智慧、感悟幸福、提升素質、勇毅前行,為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幸福家庭貢獻巾幗力量,書寫更加精彩美好的人生華章。
《人世間》——忠孝難兩全
五公司臨清項目部 郝婷
“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苯衲甑拈_年大劇《人世間》驚艷了眾人,一部跨度50年的作品,讓人感覺很震撼,每一個角色都深入人心,讓人有很強的代入感。尤其是六小君子聚會時的場景,一度讓原作者梁曉聲懷疑這些人不是演員,可見這些年輕人將角色演繹的有多么真實。
《人世間》全書分為三冊,以北方某個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為中心,圍繞著社會變遷描繪出從20世紀70年代到至今的平民百姓生活史。梁曉聲說:“把留城知青曾經經歷的那些艱難呈現出來,讓他們看受到了文化的關注。寫了那代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精神的成長。這些美好的人性是不受年代的制約的?!彼脴銓嵳鎿吹墓P觸刻畫有血有肉的人人事事,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他筆下的人物真實且真誠,正直善良。即便在最艱苦的生活壞境下,也對生活充滿熱忱,努力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不忘幫助他人,用熱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梁曉聲老師的這本《人世間》通過一個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歷程折射出中國五十年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現實生活,讓沒有親身感受那個知青年代的我,通過這本歲月的教科書穿越至那個淳樸熱情的時代,用溫柔卻有力的文字,用引人向善的力量,向我們傳遞著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時代怎樣變遷都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無論人物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有把樸素日子譜寫成歌的偉大。
在看完這本《人世間》, 不僅為在工作生活中時常感到迷茫的我提供一絲光亮,更讓我學會與自己和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發現,成長就是在不斷的接受并且認可自己的平凡的同時,仍然堅持到底,心懷期待,遙望未來。這樣坦然地接受平凡,才是這輩子最不平凡的事。
時代飛速發展,我們總在追求與眾不同,追求遙不可及,卻忘記了身邊雖然無名,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因為有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在千千萬萬個日子中平凡而敬業的工作,一刻不停歇,一刻不懈怠,才成就了當今經濟繁榮的偉大祖國。
平凡的普通人民是歷史的浮塵,同時也是歷史的締造者。每天各司其職的工作,看似普通,卻也在用敬業書寫著未來的新篇章。時間見證了我們平凡卻生動的奮斗生活,精彩紛呈,氣勢磅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身懷絕技,有的人天賦異稟,但大多數人平凡卻普通。人群中平凡的人們,也是奮斗著的追夢人,我們都將成為彼此人生這條同行路上長長短短的某段陪伴,遵從內心的回音,選擇所愛,堅持自己,自我實現帶來平凡卻真實的幸福。
在《人世間》,我從字里行間描繪的蕓蕓眾生感受酸甜苦辣,學會從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身上體悟人生哲理,從一個個平凡的人物身上感受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態度。正視人生,頌揚平凡人生的閃光,以獨立、堅強、無畏的態度努力追夢,創造更好的下一刻,擁抱平凡的生活,亦是偉大。
“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一生向陽。哪怕一世嘗盡百苦,只為換取一絲甘甜?!边@是網友們對周秉昆一生的總結。
然而,妹妹說,縱觀全書,她看到了一名一生背井離鄉為祖國建設付出的建設工人家庭的真實寫照。開篇就將建設工人的難回家描述出來了,三五年回一次家,這就意味著三五年見不到自己的親人,上不能孝父母,下不能養兒女,忠于了祖國的建設,卻不能陪伴自己的愛人。在自己女兒不顧一切下鄉時,自己不能阻攔;在幾年一次的春節假期時,選擇了女兒,就要放棄和妻子的團聚;在妻子因病癱瘓在床時,卻無法照顧;更甚者,在全家陷入困境時,卻幫不到任何忙。我頓時覺得羞愧不已,是啊,上不能孝父母,下不能養兒女,忠孝難以兩全!
“可是,你們讓回家和追夢的路變近了!”“《理想照耀中國》中的蘭渝鐵路是你們的驕傲??!”妹妹的話至今都在耳邊縈繞!我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是對祖國、對人民有幫助的,平凡而偉大!自古忠孝難兩全,于是,我門選擇忠于了祖國,忠于了自己的理想,選擇舍棄了自己的小家,卻成全了更多的小家,我覺得是值得的,是有意義的!
“大時代”中的庸常之輩——讀《人世間》有感
二公司黨委工作部 王雯雯
第一次知道《人世間》,還是被電視劇所吸引,熬了一個星期的夜,含著淚追完。劇情結束,尚覺意猶未盡,于是又找來了書,想著有時間細細品味。恰逢上海疫情封控,這套書便成了我封控一個多月以來的精神食糧。
“于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書寫情懷和熱望?!薄硎兹缡钦f。
《人世間》以周家三代人的生活變遷為圓心,廣角鏡頭式呈現出新中國成立后城市底層平民的生活史。作者用工筆,勾勒了自1972年到2016年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百姓生活從貧困走向富裕,社會文化由貧乏走向多元的歷史巨變。在“大時代”背景下,無數平凡百姓正直善良、勤勞勇敢、自尊自強、有情有義,用普通人的性格光輝,在歷史洪流里閃閃發亮,塑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通篇讀下來,我被這些小人物所感動,也真切感受到作者溫柔有力的文字背后引人向上的力量。
作為這部作品的主線人物,周秉昆是我最為之動容的角色。梁曉聲先生筆下出生在共樂區的周秉昆,是庸常之輩?!耙痪牌咚哪?,共樂區的兒女們又都長了一歲。他們的人生各自發生了變化,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是庸常之輩,但又確實是千千萬萬人中的好青年。他們也確實都想做好青年,不想做壞小子。他們最大的明智在于,都深知一旦成了壞小子那也就幾乎等于自取滅亡,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他們磕磕絆絆地學著做父母以及民間所認可的那種好人,學做后一種好人對于他們反而比較可行,因為簡單多了?!庇谑?,在那個物質極為匱乏的年代,周秉昆敢于不計后果將突發疾病的老馬送去醫院,樂于不計回報地將自己的房子讓給朋友住,勇于在經歷入獄、創業等幾次人生跌宕起伏后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就是這樣一個“庸常之輩”,溫柔篤實、正直善良、誠信擔當,他身上堅韌向上的精神猶如一盞明燈,為逼仄暗淡的生活點燃了希望的光亮。他與共樂區無數個“庸常之輩”苦樂相伴、幫扶前行,推動時代的滄桑巨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在大時代中,我等也是“庸常之輩”,平凡而普通。但如果時代需要,我等也可以如同周秉昆一樣,向善向前,用一己微光匯聚璀璨星海。
2022年4月,上海因為新冠疫情按下了暫停鍵。記得2020年武漢封城后,作家方方在她的“日記”里曾寫到:“時代的一?;?,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比缃?,當新冠疫情這?!盎摇?,落在2500萬個居住在上海的人身上時,我看到的更多是“愚公移山”的堅韌不拔和眾志成城的必勝決心。4月1日,伴隨著志愿者一聲又一聲“下來做核酸啦”的號角,我身著“大白”參與抗疫服務工作,手持PDA儀器為居民掃碼,這一干就是兩個月。兩個月的時間,我記得4月4日凌晨4點多的朱家角古鎮還睡得香甜,我5點就到居委會集合做好6點核酸采樣的準備工作,那天的夜幕湛藍,那天的陽光明媚。我還記得兒子第一次見到我穿“大白”時的驚訝和認出我就是媽媽以后的驚喜,現在他已經完全接受我的“新工作”并總是熱情洋溢地問我“媽媽你什么時候回家”,還大聲給我說“媽媽再見,我在家等你!”。我還記得有一次掃碼完成后有位小區居民后退幾步,鄭重其事地脫帽對我鞠躬致謝,感動地我熱淚盈眶。我還記得夜黑上門送物資、收垃圾時,獨居老人不停地重復“謝謝儂”,我下樓才聽到關門聲。我還記得聽聞我的朋友我的同事去往方艙或做志愿者或當建設者時,我內心油然而生的敬佩和驕傲。兩個月的時間,我志愿核酸采樣16場,PDA服務9585人次。我雖是“庸常之輩”,可面對疫情大考,我會堅守黨員的初心、成人的良心和母親的本心,積極做到國家、社會、家庭需要我做到的事情!我知道并且看到,諸多如我一樣的“庸常之輩”面對時代要求和社會呼吁,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為上海早日恢復人間煙火氣,做我們認為最值得的事!
時間的腳步永不停歇,疫情的陰霾終會散去。下一站,不論奔赴何種使命,蕓蕓如我,也一定會像火一樣愛著這人世間,哪怕是踏過千重浪,也會全力以赴,一生向陽!
《我的閱讀觀》讀后感
城軌公司東莞市軌道交通1號線項目 徐燕
近期,有幸拜讀了一本非常好的書--《我的閱讀觀》。這本書,是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自己的閱讀觀念和新教育實驗閱讀項目的成果匯集。讀這本書如飲一杯清新香醇的下午茶,給人愉悅的感官享受的同時,更滋潤心靈,發人深省。
這是我第一次讀到朱永新老師的代表作,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可以零距離感受大家的風采,書中,朱老師一直在闡述讀書的重要性,而且說的面面俱到,入木三分,有條有理,有理有據,讓我們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意義,讀書確實是一件大事,我們在讀書的問題上不可以敷衍了事,應該把讀書看成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在讀書,我們就可以真正得到收獲,而且這種收獲是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而能夠改變自身的命運,那么讀書當然是影響我們一生的重要事件。
整本書從一個人的自身成長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從一所學校的書香充盈到一座城市的生機盎然、直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共生,全方位論述“閱讀”的魅力和作用。我主要從“個人成長”這一塊談談我的感受。
作者在全書第一章第 一節“閱讀改變人生”中,有這樣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欣賞無限美景,體驗精彩人生;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但我們一定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會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有智慧;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但閱讀一定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我們的人生夢想?!?br/> 我認為,一個普通人,可以沒有雄才大略,但必須“有用”--對家庭有用,對社會有用!這使我想到了一個讓我終生崇拜的偶像---我的母親。母親是鐵道兵隨軍家屬,沒有上過學,憑著小時候唱戲看戲本認識幾個字,識字不多,卻是附近有名的“能人”,會縫紉裁剪、會織毛衣......幾乎樣樣精通!自己經營著一家洗衣裁縫鋪二十多年,整天忙碌著為顧客洗衣物、熨燙及縫補、裁剪、換拉鏈......一件不起眼的舊衣服在母親靈巧的雙手下會變成時髦樣式。起初是為了供我和弟弟上學、補貼家用,現在我們都已長大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多少次想過不干了,但是周邊的人們說,你不干了,我們的縫縫補補去找誰?正因為母親對社會“有用”,才格外受人尊重!母親的這些手藝,除了“縫紉”是在單位刺繡廠學過的,其他全是讀書自學成才,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不通的、不理解的,就讓我和弟弟教她讀,直至理解。甚至自己努力學習考駕照!這正是讓我對母親一生崇拜的原因。
母親以書本為“老師”,學會了各種對生活有益的技藝。特別是,靠看書就能學會裁剪衣褲,并熟練操控和維修電動縫紉機,這讓人們贊嘆不已!每逢有人當面夸贊她的時候,母親只是平淡地說:“書本就是老師,只要多看書就沒有啥學不會的東西?!边@是多么樸實的話語!這不正是對朱永新教授“通過閱讀,我們不一定變得更加富有,但我們一定可以變得更有智慧”這一論述的完美詮釋嗎?
就個人成長而言,從書中汲取養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古今中外,關于讀書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多不勝數:“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讀經典著作,與先賢對話,提升修養;讀報刊雜志,與社會接軌,開闊眼界。有字的書我們用眼看,有聲的書我們用耳聽,無字無聲的“社會”這本“宏論巨著”,我們更得用心來讀!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知道,沒有文化,就只能下苦力干重活;他們知道,沒有見識,就會無知,更容易上當受騙;他們知道,沒有知識,如“盲人騎瞎馬”,更易誤入歧途;他們更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
社會不斷進步,什么事情都日新月異,知識化、信息化促使社會生活進一步智能化。而知識和信息從何而來?從讀書而來!讀好書,品積極向上的文字;好讀書,聚學識淵博的睿智;讀書好,養博大內斂的氣質。愛上讀書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每一個有上進心、有責任感的人必須用一生來做的事!愛上讀書,不為別的,只為開化蒙昧,點燃智慧!
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
電氣化公司安全監督部 何嬌
當你屈服于眼前的茍且,是否還有勇氣努力奔向詩與遠方?——題記
“你長大后想成為什么?”這是多少人曾在稚子之時無畏無懼回答過的問題,但又有多少人活成了自己最想成為的模樣?當滿地都是六便士時,伸手是否還能捕捉到皎潔的月亮……
閱讀的價值也許就是在旁觀他人的一生中,不斷地檢視著自己的人生過程。初讀這本書之時我并不能夠理解,毛姆筆下的查爾斯·特里克夫先生作為一名成功的證券商人,在結婚8年后,40歲的他在別人都想要維持穩定的年紀,突然選擇拋棄了溫馨家庭、舍棄了自己光鮮亮麗的職業,窮困潦倒的去巴黎學習繪畫,追求心中的夢想。在追逐藝術的半生中雖有所成就,但自己最終卻孤獨的病逝于南太平洋小島塔希提。合上這本書,感覺似乎了解了查爾斯·特里克夫先生的一生,又感覺似乎錯過了什么??倳滩蛔〉陌l問,在他后半生的時光里他活著該活著的樣子,還是他自己認為的樣子?其實突然回過來想想,如查爾斯先生抉擇一般的時刻,在每個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總會出現,我們都會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徘徊于眼前的茍且和詩與遠方的希冀之間。正如懷揣忐忑從象牙塔的校園走向社會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之中,千萬個人有千萬個抉擇,可能有的人會抬頭看看皎潔月亮,有的人會被腳下的六便士而絆倒,或許這就是你在無形之中已經做出的選擇。
在讀到查爾斯先生每天需要為溫飽問題擔憂,但依然堅如磐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著自己畫作,畫完一幅又一幅,不知疲倦,不去迷戀于前半生的安穩之態,也并不在乎其他人對于自己畫作的評價,只因為他有自己飽滿的精神世界。有時候我就會想,他在彌留之際是否會后悔自己當初做的選擇?放棄了自己衣食無憂和體面的生活,甚至是自己溫馨的家庭,在小島上付出沉重的勞動,卻只能獲得低廉的收入,勉強維持溫飽艱難的度日。如果當初清晨啟程出發的是另一個方向,那他最后的最后是否又是另一個結局?我們羨慕他自身散發的那種淡然,佩服他有將權名踩在腳下的無畏勇氣,當然也會質疑他拋家舍業的敷衍塞責??墒窃谶@一系列之后,我們卻忽略了他對作畫的執著,也低估了他對藝術追求的堅持,可能世人都沒有料想到他對夢想的追求會如磐石一樣堅硬,亙古不變。在即將彌留之際,能夠讓他留戀的依然是他的畫,他最后的心愿也是和他的畫作付之一炬,隨風而散。當生活教會我們一些,我們會不自然對他行為的不解繼而轉為敬畏,我也突然開始懂了,毛姆在書中給我們詮釋的深意“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無論年齡、受教育程度、外界環境如何,我們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為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只取決于我們自己,即使這種自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那也與其他任何無關。當我們有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就已經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p>
多少人擁有非凡的品質,但肯在生命的道路上放手一搏的人卻寥寥無幾。查爾斯先生作為其中之一,我敬畏他勇敢的從自己身上將一層層的名譽、權利、家庭、甚至親情血淋淋地剝離出去,隨性而活。但是真正能夠活成自己內心想成為的樣子的人又有幾個呢?其實每個人選擇安穩是平庸的最大誘感,是讓我們縮手縮腳的關鍵點。我們屈服于眼前的茍且,放棄詩與遠方的田野,并不是我們不想,只是我們不敢,我們沒有辦法像他一樣毫無顧忌的卸下身上的各種枷鎖、各種責任和擔當。然而,即使我們做不到查爾斯先生那種淡然和釋懷,我們也可以試著與自己和解,想想當初自己出發啟航的初心和使命,這樣才能在人生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走的更穩、更遠。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在任何一個區域之中出現六便士時,也存在遠遠的月亮,即使錯過這一輪,在人生中亦會有下一輪圓月在等著你我,所以不必為已經錯過的而長久悲傷懊惱,選擇一條路,堅定的走下去,不同模樣但同樣精彩的風景就在前方等著我們。
青春如春風,青春如朝陽,即使就如毛姆作家說的“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謬和污穢”,但只要用力擁抱人生,用你我的青春人生也能夠將它洗滌如初,添上屬于自己人生那亦濃亦淡的一筆……
一生向陽—— 讀《人世間》有感
路橋建設有限公司 尚明宣
“覺得苦嗎?自己嚼嚼咽了!”這是梁曉聲著作《人世間》中周秉昆的一句話,道盡了人生百味,表達了劇中人物努力且向陽的生活態度,給生活中時常迷茫的我提供了一絲光亮。
虎年春節期間,一時無聊,順手點開央視綜合頻道虎年開年大戲《人世間》,一秒入“坑”。劇終后仍意猶未盡,淘寶了一套《人世間》反復回味。這部長篇巨著通過一個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歷程折射了中國近50年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現實生活,其中可見上山下鄉、知青返城、恢復高考、下海經商等重要社會現象,這些真實出現的歷史現象也左右著小說人物的命運。在觀劇和讀書過程中深為周家老疙瘩周秉昆的人格魅力所吸引,這個平時不善言語的年輕人,踏實、能干、有情有義,面對生活的困境和社會的不公,不抱怨、不推脫,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堅強、堅定、堅韌、堅持的力量,“覺得苦嗎,自己嚼嚼咽了!”說的就是周秉昆自己!
平凡的普通人是歷史的浮塵,同時也是歷史的締造者。身處平凡而艱苦的建筑業,見慣見多了普通人的不易與堅守。
20年前,29歲的趙鈺亭告別新婚的妻子,奔赴青藏高原,參建世界矚目的青藏鐵路。生命禁區的南山口堅守的18年,讓趙鈺亭身體亮起了“紅燈”,出現了免疫力下降、脫發、心肺增大、心臟偏移、胃出血等一系列高原病,但趙鈺亭“咽下了”這些苦,先后參與了青藏鐵路格拉段、西格二線等二十多個軌枕項目建設,為公司在格爾木軌枕市場創造了18年滾動經營發展的實績,累計生產軌枕350余萬根,線路綿延2000余公里。18年后,趙鈺亭從青藏高原轉戰老撾萬象,參加國家“一帶一路”重點項目、老撾政府的“一號工程”——中老鐵路建設。先天不足的工期、極度匱乏的物料設備、難以溝通的語言障礙、嚴重缺乏的國外經驗、高溫酷暑的氣候環境、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是挑戰,更是責任!趙鈺亭再次選擇堅強面對,指派專人在國內和老撾協調設備調撥和清關、報關事宜;倒排工期、責任到人;封閉場區、加強消殺,組織中老員工拜師結對……一系列的舉措讓磨萬構件廠在生產一線老撾員工占比90%的情況下產能超越中國同行業先進水平,順利通過CRCC認證,實現雙班最高月產80173根,最高日產3061根;因產能提升,原計劃新建兩個軌枕廠合并為萬象一個廠供應全線軌枕,為公司節約成本近3000萬元;提前75天完成合同內全部軌枕預制任務。驕人的成果背后,是趙鈺亭們的無言付出,所有參建者500多天沒有回過國,黨員常勇錯過了父親的最后一面,邵柏玉、岑剛等家人重病也無法回家看顧,陳致榮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相親時間……
前方建設者義無反顧的堅守,主要緣于家人堅定的支持。軍人的妻子叫“軍嫂”,我們鐵建人的妻子被我們戲稱為“鐵嫂”,就是因為鐵建人的妻子“能抗事”。陳麗華二胎即將臨盆住院,原本說好能及時趕回家的愛人李維軍卻因為工作再次“爽約”。產前,醫生拿著一大沓要簽字的風險告知書,直嚷嚷:家屬呢,陳麗華家屬呢?婆婆和媽媽被醫生所說的一堆風險嚇傻了,不敢也不讓簽字。大腹便便的陳麗華忍著陣痛,拉開產房的門,“豪邁”地對醫生說:“我來簽!”等李維軍工作事畢返家時,兒子都快滿月了。姚琴,獨自帶著上小學的兒子,不僅是公司中心試驗室的技術骨干,還成為了“考證達人”……在她們身上,我看到了“鐵嫂”們默默努力的美好樣子。
剛踏入工作崗位,看著“鐵哥”、“鐵嫂”兩地甚至三地、四地分居、“各自為政”,我很難理解這樣的異地婚姻意義何在?直到自己也成為了“鐵姐”、“鐵嫂”,身上也有了養家糊口的責任,才明白鐵建員工的擔當和人生不易。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平凡如我們,雖然不能如大哥周秉義推動一省發展,也不能如二姐周蓉用知識改變很多人的命運,卻可以像小弟周秉昆腳踏實地,對工作、對家人、對朋友盡職盡責,一生向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